来自工作人员的问候

朱 永新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一,。
  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人的日本留学有过二次高潮,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清朝政 府向日本派出了13名官费留学生,打开了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大门。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中,中国学生前往 日本留学的活动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费正清)。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改 革开放,又掀起了第二次留日高潮。一百多年来,数以十万计的留日学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身先士卒,挺身 而出,表现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爱国情怀。
  这两次留日高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大批留日学生用生命和热血再造民国,为推翻两千多 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同时又通过日本,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把 现代科学知识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近现代的知识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目的更是明确,是为了加快当代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学习日本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近代以 来,为什么要大规模地派学生去日本而不是别国?对此,张之洞的论述很有代表性:“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 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考,东人已删 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应 该说,张之洞的主张既表达了中国人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迫切感,又考虑到了派遣学生留学日本的诸多具体方 便——“同文、同种、省费”。时隔半个世纪后,在中国重新恢复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时候,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 日本学者曾忧心忡忡地建议:“希望中国方面,即使对清末、‘五四’时期的留学热情和愿望给予高度评价,也不要 拿张之洞的所谓‘地近、情通、费省、效速’的观点来看待日本。日本有日本自己的路……因此不要以‘情通’, 而应以‘智通’来看待日本”。(广岛大学小林文男.《重新开始派遣留学生的意图和背景》[J].《世界大学》 1979,2-2.)这种说法也许多少点到了问题的要害。
  当年日本有识之士也不是没有认识到中国派学生到他们国内留学的重要意义。象上田万年等学者和大鸟圭介等 外交家都开始就教育其邻国子弟而出现的机会和责任问题向其同胞们写文章和发表演说,号召大家采取行动,专门 为中国学生准备教育计划;设立专门的语言学校,以便使他们在到达后两三年内可以为攻读大学水平的课程作好准 备。专门为留日学生设立的专门学校先后诞生,如日华学堂(建于1898年)、高等大同(建于1899年)、东亚商业 (建于1901年)和弘文学院(建于1902年),而其中同文书院东京分院(也建于1902年)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 弘文学院前后共收7,192名中国学生,其中3,810人毕业,学生中有周恩来、黄兴、鲁迅和陈独秀等。许多私立学 校,特别是早稻田,新开辟了外国学生区,以供应新收学生的伙食。为了培养未来的现代女性,还开办了女子学 校。开学典礼常滔滔不绝地提起孟母和华盛顿之母,因而生色不少。而今的立命館亚洲太平洋大学(建于2000年),日本经济大学(改建于2010年),城西国际大学(建于1992年),平成国际大学(建于1996年)以及许多大 学的国际学部等都在此列,尤其是各校争相开设和实施的英日双语教学课程,而这样的课程和活动,虽然降低了中 国留学生报考和学习的门槛,但是另一方面又令中国学生无法感受到留日的具体好处。
  当年的日本教师乐于使留学生们相信,中国面临着日本在明治初期的处境。而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导师则告 诉我们,中国正处在日本战败或经济高度增长期。各专业的代表人物都准备提供保证,使他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成 果对中兴之治和中华腾飞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历史学家曾下过这样的结论,“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期,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 重大影响”。(费正清等编:《东亚的近代化改革》,第631页。)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本身影响了中国,留学欧美, 远水不解近渴。相比之下,到学习西方颇见成效的日本取经,便成了一条捷径。背负救国使命,“以强敌为师”, 东渡日本,留学生在日本吸取了先进文明思想,将日本当作是一条更易被接受的通向西方化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 后的留日高潮,也重复和验证了这一结论。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学进入寻常百姓家,有调查显示,70.1%的中国高中生对出国留学感兴趣,近八成 (79.9%)中国父母赞成孩子出国留学,并且选择留学目的国主要看重该国的教育水平。统计也表明出国留学的人越 来越多,连续三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而恰 巧在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则进入衰退期,昔日跨国大公司上耀眼的光环渐渐地失去了光彩;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全 球知识系统发生了变化,迅速形成的全球知识库使人们则可直接向西方汲取“真经”,全球化、信息化又为人们提 供了这样的手段。在不需要捷径的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来重新审定对应中国留学生的需求和对策,这不仅仅决定今后 中国留学生赴日留学的成败,而且还关系到中日两国关系和民间感情的大问题。

  二,
  一般在统计外国人留学生时,人们往往会忘记或忽视日语学校及语言学校,来日本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中还有不 少原来没有准备留学日本的,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日本。但日本教育机关显得有些准备不足。教育制度在接纳外 国人方面尚未得到完善之时,却迅速扩大了留学生的接纳,从而形成了一种有些复杂难解的构造。如最早接待中国 的13名留学生的是嘉纳治五郎创办的“学校”,人们已经无法知道这所学校叫什么名字,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名字, 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所正规的学校,缺乏最起码的教学仪器设备,最初是借用神田地区一所房子作为校舍兼宿 舍,理科与体育课,在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可是尽管如此,3年后7名中国留学生却从这里毕业。以后,在中国留日 高潮到来之时,诸如此类招收中国留学生的“学校”,更不知凡几。如今日本正规教育机关已经大大降低了对日语 的要求,并且在积极地开设以英语授课的学科和研究科。取得正规高等教育机关入学通知,持留学签证赴日,已经 成为世界各国赴日本留学的常识,但是其中不少人还以日语学校作为进入大学和研究生院留学或在日本就业的入 口,选择先进入日语学校学习。这是因为如今早已经不是留学只是为了出国的年代了,大多赴日留学生还是想获得 高等教育的机会,以攻读学历学位为根本目的。为了作为正式学习,或者能够正式进入更好,更理想的学校,第一 步先到语言学校试水。所以在日本学校的毕业,取得学位的人数虽然在逐年增长,却大大低于在日的华人人数。
  另一方面,随着日本的高龄少子化和日本“大学全入时代”(即大学招生人数和实际报考人数持平)的到来, 日本高等教育生源匮乏,据日本文部省四年前发布的学校基本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大学入学者(包括非应届高中 生)达60万8,232人,升学率达到51.5%,如果包括短大、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教育机关的全部升学率为80.0%,比去 年同期增加了2.1%,也是历史上首次突破80%这一数字。这是由于日本虽然年轻人在减少,但各大学仍普遍扩招所 致。文部科学省据统计表明,日本大学升学率从1990年的24.6%开始逐年增加,2009年突破50%后维持稳定。突破50% 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至2014年,日本18岁人口数减少了大约136万人,但大学的招生人数和20年前相比,不但没有 减少,招生总数从49万人扩大到59万人,这样一来,大学升学率也就自然在增加。这二十几年日本大学升学率增加 的趋势却反过来反映了日本年轻人口减少的趋势。对于大学为何要扩招,相关人士普遍分析认为是由于日本的大学 建校标准降低,许多短期大学也转为4年制大学。由于大学数量增加,许多私立大学面临招生困难的问题,也使日本 大学的生存状况面临考验。许多大学为了生存,便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除了不断有大学倒闭之外,近半数的私立 大学招生不足,出现了各大院校争抢“优秀学子”的现象。日本大学为了在海外抢夺“高质量”的留学生,到处设 置“据点”。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0 年时曾发表过一个统计数字,日本61所大学在海外设立了166个事务所招收留 学生,其中最多的就是在中国,设立了49个事务所。在北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及一桥大学等名校先后设立了 事务所。这样一来就将日本国内语言学校给挤了出去。但是近年来,日本的日语学校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学校总 数达610余所,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日本私立大学(604所),而在校生人数也飙升到68,165名学生。日本国内不具 备到国际上去“争食”的弱小大学则寻求与日语学校相互提携,设立推荐入学制度,以求得稳定的生源共供应渠 道。这些活动以三流私立大学为中心,可预测今后将越来越活跃。
  虽然近期美国出于某种需要限制了中国的留学生。但是总体上来说,美、英等国政府出于经济收益、文化外 交、吸引精英人才等方面的考虑,一贯非常支持国际招生,注重从政策、教育、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着力吸引国际 学生,从而成为亚洲学生选择的主要留学目的国。中国学生争先出国留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国内教育环境和教育水 平的不满,从而出国寻求补偿。为此中国学生向往的留学目的国首选美国,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第三 或第四位的选择。
  对中国优秀生源,欧美各国更是虎视眈眈,上到总统下到大学校长纷纷出动来华游说留学生,美国国际教育研 究所去年发布的一份有关留美外国学生的调查显示,2009至2010学年度有近12万8千名中国学生在美国接受高等教 育。据该机构负责研究与评估的副主任拉伊卡•班达里说:“中国学生2011年的增长率为30%,其中增长最多的是本科 生,他们目前占美国所有国际留学生的近30%。”加上美国公立学校基于“文化交流”和“提供学生国际观”的理念 下广开中国学生升学之门,近两年美国正规大学皆反应中国学生赴美签证除了极个别的因个人因素被拒签以外,几乎 在短时间内毫无悬念地全部通过。
  而相比较赴日本的留学签证,日本留学申请者被要求提交极其繁琐、冗长的申请材料,这不仅加重了申请者的 精神负担,同时也影响着签证审查机构的审查效率。日本签证审查周期通常在3个月左右,提交的文件种类复杂不 说,法务省签证官的任意性很大,日本的留学签证通过率是以低劣而出名的,中国内地签证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 有的年份甚至会发生整个学校的申请全部被拒的所谓“滑铁卢”现象。这不但极大地挫伤了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积极 性,而且还令人对号称法治国家的日本制度本身产生不信任感。这是日本留学生政策上的痼疾,多年来已有无数有 识之士建议改革,但仍是固态依然。
  第二是语言能力问题。日语作为小语种,中国学生从小开始习得的第一外语通常是英语。在世界上亦只有日本 一个国家将日语作为母语使用,加之日本大学国际化程度普遍偏低,如不突破“日语关”在日本通常无法正常完成 学业。所以,日本对申请者的日语能力极度重视。入国管理局规定,申请者在提交留学申请时,要求提交相关日语 能力界定考试证明。特别是一些低端学历拥有者,能力证书的提交成为一项硬性规定。但是,在进入大学或研究生 院时,中国留学生所遇到的语言却是英语,入学考试时需要参加英语考试或提交英语托福成绩单。要知道,目前中 国一般对英语没有什么过敏的人都选择英语,留学都去欧美,剩下学日语或来日本留学的,基本上与英语都没有什 么缘分了。更令中国留学生感到困惑的是那些一流院校引以为豪的英语课程或双语课程,殊不知,这些学生如果英 语好的话,就不选择留学日本了。但凡选择了留学日本的人都希望能学点真正的日本文化,而不是近百来留学前辈 学的那种“和魂洋才”。这也是日本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中国留学生缺乏魅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日本也有一部分大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时,课程设置缺乏魅力。许多大学经营者目光短视,将 招生维持大学开支作为首要乃至唯一目标。而至于所谓的学术自由、学术之独立等“大学精神”早已被丢弃于一 旁,或者只是嘴上的说辞,用来忽悠学生的广告语。有些大学的改革只停留在课程名称和系科排列上,名目翻新而 具体的教学内容则一成不变。再加之很多大学由于背负巨债,为了还债,不得不压缩正常的教育经费,教育质量自 然也就大打折扣。中国留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到日本来留学,而是想要进好的大学,接受一流教育。
  我们东亚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与欧美不尽相同的理性、理念、智能和价值观,伦理观体系,这就是 我们独特的东亚共同文化认知(或者叫共同知)。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文化认知,直到西方东渐的十九世纪为止,东 亚地区基本上是和平睦邻、繁荣安逸的。所以,在今天要想建立稳定的和平睦邻友好关系,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发 现、发掘和重建东亚的文化共同认知,培养传承和发扬这一共同认知的人才。而纵观目前在西方教育模式影响下建 立起来的亚洲大学如果不加以改革的话,几乎不堪此重任,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包括留学生交流战略在内的大学改 革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把教育交流纳入国际关系的大局来考虑。

  三,
  在中日两国回复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日两国留学交流所取得的成绩和硕果,同时也非 常担忧日本教育界对世界留学大潮的变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日本的大学还有不少人沉浸在到中国去招收 “优秀”的留学生梦幻之中。如此长期以往,肯定会影响中国学生的赴日留学。迄今为止,无论地动山摇,或是核 辐射外泄,近年前往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有增无减,只要日本大学能够适应中国年轻人的变化,把握住中国留学 生的需求,与时俱进,必定会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留学交流热潮。
  我本人在上个世纪末的赴日留学浪潮中,在日本上智大学做访问学者,当年的情景至今仍时时浮现在眼前。虽 比不上鲁迅先生等许多前辈学人留学时的艰辛,但是短暂的留日生活,在我今后的人生中起到了巨大的,难以用语 言表达的作用。在日本期间,我也对日本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做过许多近距离的观察与研究,主编过《当代 日本教育丛书》等著作,为我的学术研究拓宽了视野。
  最后衷心地希望老友王智新先生主编的这本《日本留学指南》,能为新的留学日本热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中国学生更理性地选择理想的学校提供帮助。